
2020年12月3日,中國大壩工程學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第九屆水庫大壩新技術推廣研討會,會上對2020年度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獲獎單位及個人進行了表彰。我院蔡正銀副總工主持的“高寒區長距離供水渠道高效運行與安全保障技術”成果榮獲科技進步特等獎。 該項成果主要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寒區長距離供水工程能力提升與安全保障技術”、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咸寒區灌渠凍害評估預報與處治技術”、水利部技術示范項目“咸寒區供水渠道凍害評估處治技術應用與推廣”等10余項工程科研項目,圍繞高寒區惡劣環境下長距離供水渠道安全可靠與高效運行需求,歷時8年聯合攻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首次揭示了高寒區渠道“濕-干-凍-融”循環作用下的強度衰減與結構損傷雙重互饋破壞機制,研發了渠道水-熱-力多長耦合數值分析與超重力模擬實驗平臺,提出了渠道抗凍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發了高寒區渠道抗凍升級改造成套技術、裝備與工法,建立了渠道滲漏水縱橫立體防排與阻滑體系,發明了渠道升級改造新舊防滲膜熱熔膠粘接+焊接技術,提升了我國高寒區渠道的供水效率;創建了冰期水力控制數字渠道仿真系統,研發了集渠水增溫保溫漂浮太陽毯、渠基碎石樁輔熱、襯砌板表面加熱于一體的渠道局部融冰技術,開發了高效的渠道復合保溫蓋板,為高寒區渠道低溫運行控制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集成創新了渠道車載智能無損健康檢測系統,研發了全天候無人值守安全監測系統和預警預報云平臺,開發了基于BIM技術和無人機自動識別的渠道險情應急巡檢系統和調度平臺,有力保障了高寒區長距離供水渠道的運行安全。 該項研究成果豐碩,獲授權國家專利32項,軟件著作權5項,發表論文120余篇,出版專著4部;形成水利團體標準2部,部分成果編入國家標準。研究成果在北疆大型供水工程中得到了成功應用,改造后渠道供水時長每年增加了15~30天,供水效率提升25%以上,近三年直接經濟效益達44億元。項目成果在提升寒區渠道工程輸水能力、持續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為沿線區域進行了大規模補償性供水,使得荒漠變成綠洲和良田,動植物資源日益豐富,生態環境效益十分顯著。高寒區長距離供水渠道高效運行與安全保障技術的開發,有力保障了我國寒區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將會在“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推進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